知道“能源医生”吗?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描绘了能源管理公司的角色内涵——专业诊断企业运作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是否存在不合理、不节能的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解决方案。提起节能,人们就会想到技术革新和高科技成果。业内专家却指出,技术成果固然重要,但目前推动节能产业的关键还不在这,而恰恰是缺少能将这些“药”有机整合,使之发挥最优效用的“医”。
“卖药的多,看病的医生少”,是时下节能产业的尴尬。其实,国内很早就开始重视节能设备与节能产品的技术开发,很多领域还走在世界的前列。以建筑节能为例,要实现建设部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社会建筑总节能65%”的目标,在技术产品硬件方面并没有太大问题,确实有很多节能产品可供选择。但目前多数人追逐短期利益,极少人去关注节能产品最终能否实现预期的节能效果,以及怎样才能让它们产生最大的节能效益。
能源医生的需求真的如此迫切吗?节能专家讲了两个典型案例。例如,建筑耗能中空调耗能最高,若对其进行变频调节,使空调由定温定风量改为变温变风量,仅此一项就可降低40%的耗能。而这对节能专家们来说,显然不是一项很复杂的技术。再如,一幢办公楼安装了全套新节能设备,但能耗还是居高不下,甚至不能满足正常的办公舒适度要求。专家组经过检查发现,问题在于两套设备之间连接处的阀门口径过小,不能有效实现内外系统的能量传输,导致运行效率较低,最终无法实现节能的预期效果。实践中这样的例子相当多,不独建筑节能如此。真正让节能系统高效运转,需要能源医生“火眼金睛”,能够诊断出能源运行系统的损耗节点,提出的“医疗方案”不仅要达到节能效果,更要达到能源用户的运行优化。
节能产业缺“医”的根源在哪?节能专家感慨地指出,因为在很多人的思维中,知识不值钱,节能技术解决方案卖不起价,养不活能源医生。于是部分能源医生转做“药”产品开发,将节能技术孕育在产品身上,让“药”产品升价体现技术的价值。而卖节能产品的人往往追逐短期利益,“头痛”用此“药”,“脚痛”也用此“药”,严重影响节能技术的实现和企业节能的整体效果。
在外部环境中,能源医生的执业门槛和评价体系不完备也影响其发展。目前对能源管理公司的资质评价体系仍然缺少,政府对此相关的评价标准也没有明确。现在个别城市如深圳已经出现了节能产业协会和节能专家委员会,但这还不够,如何评价节能运作的效果,如何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都需要逐步完善中立、公允的第三方评价机制。
节能产业缺“医”不少“药”的困境,还有待于产业内外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