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节本增效,节能田成了大兴农民最爱

本文标题:节本增效,节能田成了大兴农民最爱

 北京市大兴区大礼路中段,公路两边的大棚看上去可真是新鲜!一层厚厚的土墙,大棚有一半埋在地下,大兴区礼贤镇小刘各庄村村支书王龙介绍说,这种温室能储能,平均每棚一冬能节煤5吨,像这样的储能温室目前在大兴区已达3000余亩。
  在大兴区,除了储能温室,还有生物质替代能源、有机肥集贮肥水、小沟交替灌溉等各种各样的节能新技术。这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大兴区农民种节能田的生产热情。
  储能温室冬天不烧煤
  礼贤镇小刘各庄村一栋栋日光温室整齐划一,村民王志有掀开他家温室的两道门帘,一排排西红柿映入眼帘。仔细瞅瞅,里面没有一般温室常见的暖气管道,也没有地热线,比一般温室低于地面四五十厘米,但室内温度却达到了16摄氏度左右。王志有得意地说:“我们村的日光温室冬天不烧煤,比烧煤的温室只差3到5摄氏度,棚上多盖两层薄膜,生产西红柿、茄子等果类菜不成问题。”
  与普通温室相比,这种储能温室后墙体成梯形,室内栽培面积一般都低于地平面0.4米,能使温室的土墙白天充分吸热,夜间在保温的同时释放能量。
  普通温室冬季种果类菜需要加温,按一冬70天计算,1个大棚需要消耗5吨煤,用储能温室不仅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还为农民节省了2000多元燃煤开支。王志有家建了7个储能温室,平均一个储能温室一年能挣6000至7000元,一年收入可达五六万元。一亩储能温室的总体造价为2.3万元至3.5万元不等,比相同占地面积的砖钢温室造价低一半。目前,大兴区储能温室已发展到3000余亩。
  此外,大兴区还在积极推进生物质替代能源。生物质成型燃料是以农林废弃物为原料,可使每亩温室每年节约使用煤炭10吨以上。大兴区今年计划推广300个大棚,基本可以减少使用煤炭约0.3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0.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5吨。同时,为附近农民销售秸秆增加收入约90万元。
  万亩果园节水百万吨
  大兴区北臧村镇,老胡梨园,种了一辈子果树的老胡,如今用上了节水新技术。果实累累的梨树两侧各1.5米的土地,被两条黑黝黝的地膜全部覆盖。“我家这80亩梨树,罩上地膜,一年只施两次有机肥,每亩节水50%!”老胡说。
  让老胡乐开了花的是大兴区推广的梨优质综合农业节水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以土壤局部改良增施有机肥集贮肥水、起垄覆盖保墒排涝、小沟交替灌溉三大技术为支撑,可以节约灌溉用水50%到80%,每亩年节水量200余吨。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魏钦平教授介绍,果园采用此项技术后,灌溉方式和过去不同,春天对果树两侧的灌溉沟同时进行灌溉,使根系充分湿润,促进果树枝梢旺长,果实膨大期过后交替灌溉,每次只灌溉一侧排水沟,保持根部局部干燥,抑制果树枝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提高果品品质。
  同时,地下覆盖的黑膜吸热效果好,早春可提高地温,促进果树生长,树下不生杂草,不用锄草,每亩可省5个工,施肥后覆膜,能改良土壤,防止肥力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地膜在旱时可节水,遇到洪涝时还可将多余的水导入排水沟流出果园,做到旱能灌、涝能排。给果树罩地膜成本也不高,一亩果园只需三四十元,浇一次水省下的钱就足够用了。
  目前,大兴区已在9个镇推广1.5万余亩,魏善庄千亩梨园、安定圣泽林生态果园等30余个重点果园率先应用,涉及梨、葡萄、苹果、桃等树种,大兴的万亩果园年节水超过百万吨。
  节能技术遍地开花
  悄然间,随着各种节能技术的应用,大兴的农民一改以往粗放型的耕作,而是用更少的能源,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以前只知道,‘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甭管种什么,都一样使肥。”张淑敏可是种了30年地的老庄稼把式。如今使上了配方肥,她笑得合不拢嘴,“色气好,叶子亮,还能提前四五天上市。”今年大兴通过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处方系统为全区20万亩土地提供“营养配餐”,肥料利用率提高了5个百分点以上。
  庞各庄镇南礼渠村60多栋日光温室每栋温室棚顶都装有集雨覆膜,棚外用小石子铺成的输水渠直接通往蓄水池。节水设施在雨洪季节可收集雨水3000多立方米,经过处理,用于浇瓜、浇菜,不但节约了地下水,还节约了电费。
  村民肖善军打开自家蔬菜大棚里的水龙头,细细的水雾均匀地喷在生菜叶上,说:“现在用多少水电脑全计算好了,既科学又省水。”该村60个温室、696个大棚,全部实行电脑计算用水量、IC卡控制浇水的科学灌溉方式,节水节电均达50%。庞各庄高标准示范区各种农作物实现节水灌溉后,年可节水167万立方米,节电19万度,节省投工2万个,降低生产成本32万元。
  大兴区大力推广的节能农业技术,目前已在5个镇、6个村示范推行,智能温室娃娃、室外气象自动监测、负水头精准灌溉、液肥精准施用、静电精准喷药……16项获得国家专利的信息化技术已经应用在2000亩农田,帮助农民实现精耕细作。通过新技术的应用,肥料利用率提高10%以上,节水15%,省药20%至30%。采育镇鲜切花生产基地减少农作物因温度、湿度不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