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标题:节能:从“半盏灯”开始
“变光”更节能
上周末,去邻居小赵家串门。他家刚刚装修过,小赵说:“我这回装修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节约型产品‘引’进家。”
小赵的房子是七八年前买的,当时简单装修了一下就搬进来了。今年,他和爱人决定把家里重新装修一下。在装修选材上,他们的一致意见是,既要注重
环保,也要注重节能节水节材。
小赵指着客厅的天花板说,原来这里安的是两盏吊灯,每盏都有十几个灯泡,功率加起来有500多瓦。换坏灯泡时很麻烦,又相当费电。现在,客厅换成了两盏吸顶灯,每盏灯里有两组节能灯管,可分别发出黄光和白光。说着,他就演示起来:“按一下开关,发黄光的灯管亮;再按一下开关,发白光的灯管亮;再按一下,黄、白灯管都亮了。”小赵说,平时看电视,开半盏灯就行了;孩子学习做作业时,一盏灯全开,光线也足够了。一组灯管功率是50多瓦,用电量比原来的吊灯节约很多。这种可以“变光”的节能灯不仅节能,用起来也更方便了。
还有,小赵家里两个卫生间的马桶原来都是老式的,一按就要冲掉9升水,让人看着直心疼。现在,也被小赵换成了有两个按钮的3升/6升节水马桶。
换了这么多的节约型用具,装修的支出会不会增加?小赵的体会是,节约型产品不一定贵。如今市场的节约型产品高中低档都有,挑选余地挺大的。他买的这种吸顶灯造型雅致漂亮,价格是228元,比一般的吊灯价格还要便宜。只是节能灯管的价格比一般灯泡要贵,但把省下的电费算进去,也还划算。
家庭节约型产品仍有“死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节约型产品越出越多,但仍有不少消费者感到这类产品不够“系统”,还不能满足家庭需求。
说起节水,家住北京通州区的吴大妈还真有不少烦恼。她说,家里的洗衣机、马桶是耗水量较多的,特别是一到夏天,家里人冲凉多,衣服又换得勤,所以用水量就更大。洗衣机洗完衣服的水,她都要存在塑料桶里,用来拖地和冲马桶。可是洗衣机出水管低,不能直接把水放到桶里,只能先接到脸盆里,再把盆里的水倒进桶里。洗衣机要洗40分钟,吴大妈就得弯着腰倒腾40分钟。在吴大妈看来,用土办法节水累点没啥,但还有一些水不能重复利用,让她觉得十分可惜:“像冲淋浴的洗澡水,也完全可以用来拖地和冲厕。可现在没法把它们存集起来,白白流掉真是太可惜了。”
用土办法节水,对老年人来说不成问题,而对于工作压力和家务负担都很重的中青年人,这就有不小的难度。
在北京城外诚家居建材城,记者遇到正在挑选卫浴产品的一位中年大学教师。他说,现在大家都有节水意识,但能做到什么程度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他肯定不会购买那种带有许多喷头、特别费水的“豪华浴缸”,也会选择节水龙头和节水马桶,但不会像大妈大爷们那样“循环”用水,因为太麻烦,花不起那么多时间。他希望,如果市场上有一种节水产品,能够把家庭用水进行综合系统利用就好了。这样,节水不仅能够省时省力,也进一步消除了家庭水资源浪费“空间”。
全面推广还要加把劲
记者走访了北京几家建材市场,发现前来购买节水节电产品的,大多是刚买了新房正在装修的消费者,而已有住房正在使用非节约型产品的家庭,主动掏钱更换节约型产品的人并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消费者觉得,家里的东西还没用坏就换新的,是一种浪费。把用得好好的老式水龙头、马桶“废”掉,再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换成节约型产品,经济上有点不值。
专家认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不能光算眼前的经济账。目前,城市家庭中非节能产品仍在大量使用,节能产品的推广还需再加一把劲儿。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方面要采取强制措施,对非节约型产品进行限售甚至禁售;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辟途径,对正在使用、浪费严重的非节约型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比如,相关部门可与企业联手,向居民免费发放节水龙头,或者收取少量费用,上门更换9升以上的抽水马桶等,让节约型产品进入更多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