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从立冬开始到立春前一天为止,包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个节气。是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自然界,天寒地冻,阴气盛极,阳气潜伏,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用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为来春生机勃勃作好准备。人体的阴阳消长代谢相对缓慢,故冬季养生,应避寒就暖,敛阳藏为本。
冬天阴盛而阳衰,水冰地冻,昆虫入蛰。人在这个时期,应该使住室温暖,多穿衣服,务必御寒严密,使身体阳气不受扰乱。睡眠可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精神要情志含蓄,好像有私意存在胸中而不外露,又好象外无所求,若有所得的样子,以此维护阳气的潜藏而不外泄。冬季寒冷,应避寒就温,不使皮肤多出汗,以保护阳气。否则阳气外泄,邪气即乘虚而入。
寒冬腊月,人的血液循环减慢,皮肤及四肢末梢获得血氧的供应减少,温度降低,人体全身的抵抗力也下降,此时最容易发生感冒、冻疮,支气管炎等。为了防病养生,必须要在寒冷季节锻炼耐寒的能力,加强对心肺功能的锻炼,活动肌肉关节,疏通血脉,振奋阳气,以达到扶助阳气、抵御寒邪的目的。冬天宜开展跑步、跳绳、体操等运动,也可开展冬泳、溜冰滑雪等运动。无论何种运动,切忌汗水沾衣,突受风寒。外出或运动时,要注意保护手指、手背,足、耳垂、耳轮等暴露的部位,以免发生冻疮。
冬季的饮食,宜多吃些高蛋白及适量的脂肪,以提高热能的供给。
总之,四季养生要遵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万物生长的规律及适应寒暖睛雨的变化。善养生者,能根据大自然阴阳变化的规律,而能和万物一样顺应着变化的气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他们的身心总是处于阴阳平衡状态,少生病或不生病。反之;不顺应其变化规律,就会损伤元真之气,病灾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