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了。寒冷的气候使人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血液循环发生改变,而老年人由于生理机能减退,防寒、抗寒功能低下,易被外邪侵袭,染上肺炎、流感等冬季常见病,严重的会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哮喘、气管炎、等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老年人只有及早防范,才能从容平安地度过漫长严冬。
与时顺应扶正抗邪
祖国医学的养生之道讲究与时顺应,因时制宜。立冬后,气候由秋凉转变为冬寒,冬季阴盛阳衰,寒为冬季主气,属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最需要人的阳气抵御。老人由于年事已高,阳气减弱,因此,老年人在农历的十、十一、十二月里,贵于御寒保暖,护阳益气,扶正气抗邪气。
现代养生学的观点与传统养生学异曲同工。实验研究表明,当外界出现冷热变化时,气温越低,人体直接向外散热就越多;气温越高,人体向外散热越少。在寒冷面前,人体为保持体温恒定,就必须给自己补充热量,增加衣服和饮食。因此,老年人冬季提高耐寒能力和免疫功能,注意科学保暖,对于防病保健十分必要。
穿得厚不一定就暖和
老人首先要注意身体保暖,但“穿得厚才暖和”并不科学。皮肤是人体第二呼吸器官,要不断获取空气中的养分维持整个肌体水分和养分的平衡,如果穿得过厚不能透气,就会给皮肤带来压力,使其不能自由地呼吸。所以,冬季穿衣要科学,进一步说,就是要重视“衣服气候”。“衣服气候”,是指虽然衣服表面温度与外界相当,但衣服里层与皮肤间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2℃~33℃,这种理想的“衣服气候”,可在人体皮肤周围创造一个良好的小气候区,缓冲外界寒冷气候对人体的侵袭,使人体维持恒定的温度。因此,老年人冬季衣着以质轻又暖和为宜。棉衣内胆宜选用分量轻、膨松、保暖性强的羊毛、丝棉、羽绒、腈纶棉等材料。
老人宜穿深色衣服。研究表明,黑色吸收太阳辐射为88%,白色仅为20%。深色衣服能多吸收太阳辐射,使人体多获得热量,增加保暖的效果。老人加衣,不宜一次性,应随气温下降逐步加衣,让机体得到锻炼,逐步适应寒冷,提高抗寒能力,加衣后也不要骤然减衣。
进补宜食、药并行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对老年人,冬令进补更为重要。老年人进补应选择温热性的益气补阳之物,以补肾为主。体质不虚的老人以食补为主。进补佳品有牛肉、羊肉、鸡肉、狗肉、枣、莲子、核桃、龙眼、芝麻、木耳、蜂蜜等。另外,宜常服温性热粥汤防病保健,如糯米红枣粥、桃仁芝麻糊、银耳炖冰糖、桂圆莲子汤、鹿角胶粥等。对于体质虚弱较甚者,则应在食补的基础上适当配合补药,以助补虚之功。
冬季辨证进补是关键,否则还是食补稳妥。老人肾虚,应辨清肾阴虚还是肾阳虚。中医将肾气中对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肾阴;起推动、温煦作用的称肾阳。肾阴虚的老人,常见肺热咽燥、腰膝酸软、耳鸣头晕、舌质偏红而少津等症状,可选服海参、枸杞以及甲鱼、银耳等;肾阳虚者,则常见畏寒肢冷、神疲委顿、腰酸耳鸣、舌淡胖等症状,可选服羊肉、鹿肾、补骨脂、益智仁、肉苁蓉、肉桂等。
养生专家建议,老人冬季每天晨起服人参酒或黄芪酒1小杯,可防风御寒活血。咳喘病者每晚临睡前吃几个核桃仁(不要去掉仁上薄衣),再将一片姜同放在嘴里慢慢细嚼,徐徐咽下,可镇咳平喘。常食炖母鸡、精肉、蹄筋,常饮牛奶、豆浆等,可增强体质。将羊肉与萝卜同煮,然后去掉萝卜,加肉苁蓉15克、巴戟天15克、枸杞子15克同煮,食羊肉饮汤,有兴阳温运之功效。取发透的海参两只,切片加10枚大枣与米煮粥,加盐调味食用,有养胃健脾、补肾益血、暖背祛寒之功效。
多晒太阳益身心
冬季阳光对老年人健康十分有益。老年病专家研究发现,长期呆在室内,少到户外接受阳光照射的老人,普遍出现维生素D缺乏症状,发生骨质疏松。那些常在窗前晒太阳的老人,也同样出现骨质疏松,这是由于窗户玻璃滤掉了部分紫外线,而这些紫外线对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保健专家在冬季鼓励老年人多去户外晒晒太阳,有助于预防老年骨质疏松症。
冬季阳光不仅能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还能减少老年人常发的精神抑郁症。老人冬季易出现抑郁情绪,很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冬天昼短夜长、光照不足。阳光可增加人体雄性激素,抑制松果体褪黑素的分泌,帮助控制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