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223~262),字叔夜,本姓奚,祖籍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先人因避仇迁家谯国侄县(今安徽宿县西南),改姓嵇。三国时期魏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
嵇康早孤,少有隽才,博览淹通,学不师授。与魏宗室通婚,官至中散大夫,世人称之为"嵇中散"。因是曹氏姻亲,又名重士林,疾恶如仇,言词犀利,屡屡讥刺司马氏,后其好友吕安下狱,嵇康受到牵连,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罪名而为司马昭所杀,临刑前索琴弹奏《广陵散》一曲。
嵇康针对当时司马氏集团以儒家"名教"为幌子篡权,以反儒学的面目出现,"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认为"六经未必为太阳","以诵讽为鬼语,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观点。在哲学上则提出了"元气自然论",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明胆论》)。精通乐理,主张养生服食,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著作有《嵇中散集》,已散佚,后人辑本以鲁迅辑校的《嵇康集》为齐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