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检测到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较低,推荐使用FirefoxChrome浏览器打开,否则将无法体验完整产品功能。
×

记者卧底海底捞底料车间 工人赤手搅拌装袋

暗访资料图。

记者暗访资料图。

城市信报卧底“人类已经无法阻挡”的海底捞门店之后,海底捞公司反应迅速,态度也很诚恳,承认其汤料都是勾兑的,因其服务一流,仍然获得了部分消费者的谅解。

但吃火锅,啥最重要?

菜,大家都一样;肉,只要是真的,也没啥区别。

曾经有一市民反映,在海底捞吃完火锅后,回家就拉肚子,怀疑其辣椒汤料里有辣椒精等成分。

有没有辣椒精,很难做出判断。

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对火锅来说,汤料很重要,非常重要,尤其重要。

今年以来,从央视到地方媒体,大家对火锅底料、红油的讨伐一个接一个:化学火锅、地沟油火锅、辣椒精火锅……不断触动国人的食品安全神经。

有的火锅店甚至直言不讳:我们用的就是老油,不用还不得赔死啊?

海底捞,也是四川火锅,它能不能免俗呢?

海底捞火锅底料实际情况怎么样?其生产流程是不是真的像其邀请媒体参观那样规范、卫生?

近日,城市信报两路记者远赴四川探访海底捞,一个明察,一个暗访,就是为了给公众解开这些问号。

但是,记者卧底“捞”出来的海底捞底料真相,还是让人有些失望……

A 卫生不过关

上了近七天班,一直没办健康证

9月2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龙泉驿区西河镇西河大道上的四川海底捞餐饮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海底捞火锅底料生产基地。记者说明来意,保安说招聘需要找招聘通知上的蔡先生。打通电话后,蔡先生简单问了记者在哪儿,随后让记者第二天去厂子面试。

记者本以为蔡先生会要求立马去办理健康证,但记者“多虑”了。蔡先生告诉记者,健康证不用着急,先干上七天,七天之后再办。“我们这边不少人的健康证已经到期了,等需要补办的健康证多了,大家一起办。”蔡先生让记者先交上办理健康证的费用,工作半年后公司会将钱退还给工人。随后蔡先生问了记者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让记者留下身份证,复印之后再归还给记者。

9月3日记者开始上班。记者询问工人为何不在上岗前就办理好健康证,工人说与老员工一起办。工作将近七天,记者先后在包装车间和搅拌车间干过,并去过其他车间,但从上班到离职,蔡先生一直没有提过健康证的事情。

底料漏油了,拆开包装再回收

工作第一天下午,记者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公司里一位领导拿着刚刚冷冻的火锅底料,看得非常仔细,貌似火锅底料出了问题。一开始记者还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后来整个下午,记者看到工人们都围着一个大桶,他们正在剪开已经装好的火锅底料袋,然后将火锅底料倒进桶里。

记者发现,类似的回收现象并不少。火锅底料装内袋时,因为封口不严有时会出现漏油的情况,但在直接装箱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记者也参与了一次底料回收工作。一天,记者被小组长叫到仓库,看到二三十个装有火锅底料的箱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渗油痕迹。这些底料都是8月份的,有些箱子里面漏油的有好几袋。为了找到漏油的那袋,工人们将渗油处的底料拿出来,放在板子上用手使劲揉搓,冒油的就是漏油的底料。找出来后,工作人员将漏油底料剪开,将底料倒进盆里,然后重新装袋,其余底料重新装箱。整个过程中工人没有戴手套,手上沾满油。

这会不会影响火锅底料的质量和卫生安全?工人们表示很放心,“保质期12个月,质量肯定没问题。”一位工人回答道。

装袋、搅拌直接赤手操作

培训期间,工作人员对记者强调了食品安全。在消毒室里,记者还看到了形象的卫生宣传画,要求脚套、手套、头罩、口罩一应俱全,卫生消毒步骤也非常严格。但工作几日记者看到,在这里,大部分情况下工作人员都是直接用手工作,就连装袋、搅拌这种可能接触到食物的工种也直接用手。

火锅底料生产过程一般会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选料、配料、拌料、包装。选料时,员工们挑出不合格的货物或杂物,记者看到,女工挑花椒时没有戴手套。搅拌车间里,工人们赤手握搅拌工具。底料熬制成功将要装袋时,记者也未发现工人手上戴任何卫生防护工具。

到了装袋环节,工人似乎不会直接接触火锅底料,也没人戴手套。但事实上,包装车间的工人们除了包装外,也有碰到火锅底料漏油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会赤手剪开内袋的口。

9月8日,蔡先生把记者安排到拌料车间工作,一位老员工让记者跟着他去粉碎盐。老员工站在机器上,记者站在下面,握住袋口的一头,将盐抖到袋口后装进大桶里。这里经常遇到盐撒漏出来的情况,有时候机器里吹出的风很大,盐也会被吹得整个车间都是。老员工会拿起扫帚将地上的盐扫在一起,用手捧起来放到桶里。

B 管理不规范进车间不穿脚套,消毒没人监管

通过第一天简单的培训,记者了解到,为了火锅底料的卫生,紫外线消毒、洗手消毒、戴口罩脚套等措施十分健全。车间里也特别重视异物,为了防止消费者在火锅底料里发现异物,工人们进车间不许带手表、首饰、手机等进车间,衣服上不能有头发,进车间前必须清理干净,而为了防止老鼠、昆虫将病害带入车间,车间不少角落里都放了防鼠安置点,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管理。

工人要想进入车间必须有几个步骤,一般先是去更衣室换好干净的工作服,换工作服时,更衣室里的紫外线灯就已经对衣服进行了紫外线消毒,换完工作服再进消毒间洗手消毒。消毒间里备有消毒水、洗手液和烘干机,为了不让手接触到其他物品,水龙头的开关都是踩踏的,然后通过沾有消毒水的消毒池对鞋进行消毒。但在整个消毒过程中,没有人监督员工是否洗手,没有人检查衣服上是否有头发。

上班第一天,记者按照包装车间组长的要求,戴上头罩、口罩、脚套后进车间。但工作几天后,记者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第一天。除了蔡先生等领导和记者进车间时戴了脚套,包装车间里的其他人都没有戴。刚经过冷却的底料还有些热度,车间里用大风扇来降温,由于没有空调,工人们在干活儿热的时候,会常常不戴口罩。

刚来工厂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三楼食堂的地方可以洗衣服,下班之后可以将工作服拿到三楼,上面会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清洗,然后再拿一套干净的穿上。

上班第一天,组长小李就给记者找来一套衣服,记者发现,衣服不是新的,看起来应该被人穿过,但清洗过后还算干净,穿了一天,上衣前面因为长时间搬箱子脏了,但记者没有注意,下了班太劳累直接回家休息了;第二天,由于记者从来没去过食堂,也不知道洗衣服的地方在哪儿,因此还是穿上了脏衣服。一连工作几天下来,记者也就没太在意穿的是否是脏衣服,也没有人提醒记者。直到上班第四天,记者倒完番茄酱,衣服上全是红色的番茄酱,一位大姐见记者衣服脏得不成样了,才提醒记者要换洗衣服了。她这一说记者才记起来。“你这衣服怎么脏成这样了,是不是一直都没有换,你去三楼吧,那里有换洗的衣服,你记住你的工作服号码就可以了。”

打工期间记者发现,进入车间前,根本没有人管你是否按照规定的步骤洗手消毒,全凭工人们自觉。记者工作七天一直都穿着同一双鞋工作,有一次倒番茄酱,身上沾上了番茄酱,记者的鞋子上也有,但一直没有人管。

< 1 2 > >|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QQ交流圈

扫一扫,关注全民竞赛网QQ群交流,反馈您的建议,集思广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