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全国科普日科普教育之科技与生活知识竞赛练习题附答案
【全民竞赛网】1、在花瓣中,有一种叫“花青素”的色素,当它遇到酸性物质时会变成()。
A、黄色
B、红色
C、绿色
D、蓝色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析】花青素是构成花瓣和果实颜色的主要色素之一。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可以随着细胞液的酸碱改变颜色。细胞液呈酸性则偏红,细胞液呈碱性则偏蓝。本题选B。
【全民竞赛网】2、下列日常生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是为了防止传热
B、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是为了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
C、触电时“抽不出”是由于电流形成的磁场吸引着触电处,所以离不开
D、铅笔笔杆上常有等标识,“H”越多,代表笔芯越硬;B越多,代表笔芯越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答案】C。解析:触电时“抽不出”是由于电流的刺激,手会由痉挛到麻痹,所以才离不开。因此C项说法错误。
【全民竞赛网】3、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的国家是()。
A、美国
B、法国
C、中国
D、前苏联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解析】1954年6月27曰,世界上第一座原子能发电站在苏联奥布宁斯克建成。这座原子能发电站利用原子能反应堆中轴原子核分裂时所释放的能量发电,发电能力为5000千瓦,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新纪元。故本題应选D。
【全民竞赛网】4、下列选项中有哪一种不属于中国十大名茶?()。
A、雪绒
B、普洱
C、铁观音
D、瓜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解析】中国十大名茶由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所评选,包括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茶、六安瓜片、君山银针、信阳毛尖、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祁门红茶。此外曾出现在非官方评选的“十大名茶”中的系列名茶包括湖南蒙洱茶、云南普洱茶、北路银针、南路银针、冻顶乌龙茶、苏州茉莉花茶、四川蛾眉山竹叶青茶、蒙顶甘露、太平猴魁、屯溪绿荼、雨花茶、滇红、金奖惠明茶。A项雪绒茶不是十大名茶之一,故本题选A。
【全民竞赛网】5、下列对常用电器节电的说法不成立的是()。
A、将液晶电视动态模式改为影院模式,可省约40%的耗电量
B、空调只要提高1°C制冷时的温度设定,便可以节电约10%
C、使用电脑采用中等亮度,既有利于保护视力,又能够省电
D、灵活使用电脑内置的节电程序,不能取得明显的节电效果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D【解析】测试数据表明,如果将电脑设置为将作业数据暂时保存于硬盘的“睡眠状态”,此时的耗电仅为约3.8瓦^即使是向内存供电的“待机状态”,也只耗电约5.7瓦,与始终打开显示器相比可节电约70%。对于笔记本电脑,灵活使用内置的节电程序,也可取得明显的节电效果。故本题选D。
【全民竞赛网】6、在很多加油站都有这样的提示:“请熄火加油”“请不要使用手机”等。这样是为了防止火花点燃汽油引起火灾,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
A、液化
B、汽化
C、凝华
D、升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解析】加油站之所以有这样的提示,是因为常温下汽油容易从液态变为气态,这是一个汽化的过程。故本题选B。
【全民竞赛网】7、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具有代表性的发明是()。
A、蒸汽机
B、电力
C、原子能、计算机、空伺技术
D、生物能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C【解析】四次科技革命与代表发明分别是:第一次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其代表发明是蒸汽机;第二次科技革命(电力革命),主要是电力的广泛应用,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航天空间技术为标志;系统生物科学与技术导致的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新能源科技革命),包括生物信息技术、个性化医学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太阳能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等。
【全民竞赛网】8、下列做法在日常生活中可行的是()。
A、医用酒精和工业酒精的主要成分相同,都可用于伤口消毒
B、喝牛奶、豆浆等富含蛋白质的食品可有效缓解重金属中毒现象
C、由于淀粉有遇碘变蓝的特性,可利用淀粉检验加碘食盐的真假
D、低血糖症状出现时,吃馒头要比喝葡萄糖水见效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答案】B
【全民竞赛网】9、以下科技常识正确的是()。
A、原子弹爆炸是核能聚变的反应过程
B、使用甲醇含量高的建材进行家庭装修,容易导致室内环境污染
C、“钛”因为耐高温,比铝还轻,被称为“太空金属”
D、手机刚接通时的电子辐射最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答案】D。解析:A项中原子弹的巨大威力就是来自核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B项中应当为甲醛。C项中钛比铝还重,所以错误。
【全民竞赛网】10、如果研究明朝手工业技术,应査阅的重要文献资料是()。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梦溪笔谈》
D、《齐民要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答案】B。解析:《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